安娜‧曼蒂亞塔的大地情懷
2022/01/26  閱覽數 418  作者 桃園東南社前總監林千鈴PDG Soho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蘇荷美術國際教學體系創辦人 分享至



大地藝術Land art
七○年代的藝術運動
又稱地球藝術、環境藝術、地球工程
藝術家直接在自然景觀中創作
將藝術品雕刻到土地本身
使用岩石、樹枝、樹葉等天然材料
創作藝術全新結構

一般人用文字寫自傳,但安娜‧曼蒂亞塔用圖像寫出短暫,卻又色彩斑斕、充滿傳奇迭宕的生命故事。
從小以古巴政治難民的身分,被美國家庭收容的安娜,原本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律師,母親是化學家,雙親家族都與古巴政治有關聯,1960年古巴在獨裁強人統治下,政治社會騷動不安,父親曾被監禁18年。出事前雙親讓12歲的安娜與15歲的姐姐,透過美國政府與天主教合作的古巴兒童計畫移民美國,姐妹二人自此遊走在愛荷華州幾個寄養家庭中,承受流離顛沛之痛,也飽嘗失根失親的成長之苦。但這些遭遇,卻也成為安娜後來創作藝術的養分。
安娜畢業於愛荷華州立大學藝術學類研究所,尤其對於當時非常先端的跨學科領域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但美國的藝術創作太美國,她成長的一切都是美國式的,新潮領先,時新卻又短暫。這種現代化環境與文化思維,不再能滿足她煥發的創作才情,她逐步踏向探索藝術創作的內在精神。而作為古巴裔的美國公民安娜,身在美國,心有古巴魂,成長後一直在尋根,陌生遙遠的祖國傳統藝術,就在完全不同的時空裡,在美國出現。
安娜‧曼蒂亞塔正好趕上一場藝術解放運動,為抗議藝術的無情與商業化,藝術家們從畫室與美術館的局限空間出走,他們投入開放的大地懷抱。安娜是這一群運動的先驅者,她受愛荷華州與新墨西哥州這一大片原始山林的召喚,融入自己的身體順隨地形的變化,倘佯在大地無言的靜謐中,一面尋索靈性的啟發,一面揮灑無邊的想像。
她用自然界任何可以找到的材料,巧妙的以應物象形手法,採用大量非洲象徵,常常在空曠寂靜無人的地景之間,或是枯木,或是石子、土堆、灰燼中,讓人赫然發現狀似女體的形貌。那個熟悉的燃燒過的女體,在她的作品中無所不在,將生死、重生的儀式與靈性轉化的隱喻,互相結合產生視覺上最直接的震撼,讓人無所遁逃。
七○年代開始的剪影系列,可以說是她藝術生涯十五年巔峰之作,本來這種地景藝術規模太大,五十年後的當代藝術家,多半由財團或基金會支持,僱用大量人力委託協同才能完成創作。但當時都是由安娜孤身一人,在野外挖掘、砍伐、搬運獨力操作。僅憑女性一己之力完成龐大的大地創作工程,足見她堅韌的生命力以及強大的創作野心。
可惜36歲,在一場至今仍然釐不清的迷離狀況中驟然而逝。她的死亡就像她的作品一樣神秘不可測,年輕卻以意外墜樓的方式,留下身後無數的疑團,讓人難解。法官曾懷疑同是藝術家的丈夫,在醉酒爭吵中將她推下34樓陽台身亡,終判無罪,但無論如何,在女性主義擁有一片天的年代,她的出現與消失,雖然短暫,但正如火花乍現,仍然有璀璨的光芒。
安娜‧曼蒂亞塔綜合了幾項表演、概念、大地藝術創作方式,融合自成一格的創作語言,她開拓了雕塑藝術的多元與複雜性。縱然留下的只是照片、幻燈、影帶沒有任何實質的作品存在,但在現代美術歷史中,依然不減她作品的價值與獨特。

本文圖片僅提供教學使用,請勿轉載。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