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十二──千塘之鄉 ── 桃園台地陂塘
2021/12/27  閱覽數 967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騎單車、賞鳥、生態教育的好所在

從空中俯瞰桃園台地,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陂塘、水圳分布綿密,其數量之多與密度之高,堪稱台灣之最,故號稱「千塘之鄉」,而被文化部列為具有潛力點的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之一。
桃園地區位於台灣島西北部,大部分是丘陵台地,依山面海,由西北向東南呈狹長形。桃園境內從石門水庫經大溪東北方之大漢溪,將桃園市劃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區塊,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升高,山勢峻峭,河谷狹窄。溪流較短呈放射狀入海。

由於桃園台地地勢較高,河流也較短促,導致雨水儲存不易,因此兩百多年前的先民們即在台地傾斜處開鑿池塘,以儲存天然雨水供灌溉農田之用,稱之為「看天池」,這就是當年特殊的土地使用方式。
先民們開鑿的方式是利用窪地闢為陂塘,或在台地之斜坡下方建造堤陂,儲存地表水以供農耕使用。據當地官方的記載,最盛時期陂塘數量曾達近萬口之多,後來由於開鑿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使得陂塘數量逐漸減少,根據1995年官方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縣尚有1,450口陂塘,但是都已喪失灌溉功能,淪為魚池、水池或休閒的觀光勝地。
桃園地區的陂塘和水圳在農業的運用上非常重要,陂塘最早有近萬口,是遍布於桃園全境各農耕地區重要的水資源。目前桃園的兩大重要的灌溉系統,一是日治時期整合清領時期的部分公私圳路,形成的一個灌溉系統「桃園大圳」;另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1964年完工的石門水庫系統,這兩個系統的開發,使得沿海及靠山的各鄉鎮市都有水源供應數以千頃的農田。
在自然生態方面,桃園陂塘過去常有侯鳥棲息,統計每公頃棲息約7隻冬季候鳥,根據最近的調查,由於陂塘的逐漸消失,候鳥的生存空間也在縮減中。近幾年來陂塘經過規劃之後,已經成為擁有大片水池的自然生態叢林公園。
另外在桃園所開鑿的示範陂塘「青塘園」,還特別設置了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台灣特有種萍蓬草區,並引進俗稱「水蓮花」的萍蓬草等100多種原生水生植物,豐富了當地的特色。
桃園地區在綿密而錯綜複雜的水圳網絡中,有數千口的陂塘和二十餘條河流所形成的桃園「水文化」。這些特色在與各族群的互動中,演變出各種多元的地方人文和文化特色,還有深具濃厚客家風味的土地公祠和農村聚落,以及水利機構所形塑的現代造景,這些都可以吸引民眾親近水環境,讓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
桃園地區豐富的水資源及人文歷史,不論是河川、水圳,或陂塘,都對自然環境或氣候形成助益,更提供了沿岸聚落的生活資源,讓這個區域生活得以順利延續,對地方的影響很大。
由於佔地廣達十八甲的「龍潭大池」,是桃園第一座陂塘,對桃園地區的水資源貢獻甚大,又深具歷史意義,因此被選定為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之一。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