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人醫世── 談台灣西醫的啟蒙
2021/11/29
閱覽數 1222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PP Marine
分享至

台灣醫療宣教的先驅者「馬雅各」

根據1895年5月至12月間,日軍之傷亡統計資料所載,日軍部隊含軍夫約有76,000餘人,陣亡164人,負傷515人,病故4,642人,返日本就醫者21,748人,估計日軍因病死亡者是戰死者的四十倍,引起日本政府的關切。


台灣在清廷統治時期,並沒有西醫制度,直到1865年才有被譽為台灣西方醫學之父的蘇格蘭長老教會宣教士馬雅各(Dr.Maxwell)醫師父子來到台南看西街成立醫院(今新樓醫院)和禮拜堂,從事醫療及宣教的工作,對於南台灣的醫療影響甚大。此後又有很多醫療宣教士紛紛來到台灣,在台灣北部有通曉醫術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馬偕(George Lesile Mackay)在淡水設立了馬偕醫館;中部有蘭大衛大夫的診療所及彰化、埔里基督教醫院;南部有嘉義、屏東、恆春基督教醫院;東部有花蓮門諾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等。雖然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各主要地區都廣設醫療設施,但是也都侷限於治標的醫療階段,缺乏包括醫學教育的完整系列制度規劃。
乙未戰爭後,日本正式統治台灣,發現台灣島民普遍缺乏「公共衛生」的觀念,因此總督府即規劃醫療、教育、農業的治台三大優先措施。在醫療方面設立總督府醫學校培養台灣的西醫人才,並建立現代化醫療設施;在教育方面普遍設立公學校,奠定六年制的基礎教育制度,並於全台各地設立師範學校,以培養師資人才,在農業方面則廣設農林學校,以改良台灣之農耕技術。


台灣民間也有很多醫療相關的感人故事,最令人感動的就是1920年代來自蘇格蘭的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和其子蘭大弼兩代在彰化建立了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除了致力於培養臺灣本土西醫之外,更傳播基督的愛。曾經有一位周姓少年因腿部潰瘍,無法再生皮膚,蘭大衛就將妻子連瑪玉(Miss Marjorie Learner)的腿皮移植給周姓少年,雖然因排斥而失敗,但是在施行自體植皮手術時的悉心照顧下也逐漸痊癒,這段切膚之愛的故事仍然傳頌至今。

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