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十一 ──烽火遺痕── 馬祖的戰地文化
2021/11/29
閱覽數 1284
作者 ‧編輯部‧
分享至
要不是有那一場八二三台海砲戰,也許有很多人對馬祖列島並不熟悉。
馬祖本來只是福建省連江縣的一個島嶼漁村,居民生活純樸,但是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險要,在1949年一夜之間成為軍事重地。到了1958年八二三砲戰爆發時,更凸顯了金馬地區的戰略價值,也開始實施戰地政務,直到1992年解除之後才開放觀光,此塵封數十年的馬祖才重現其神秘的風貌。
馬祖列島共計有36個大小島嶼,包括南竿、北竿、東莒、西莒與東引等。而被譽為「上天撒在閩江口外的一串珍珠」,因此在解除戰地政務以後,馬祖列島的多山、岩礁、岩岸等地形,漸漸成為民眾觀光的景點。
據清初「使琉球記」書中記載,宋福建湄洲的孝女林默娘,聞父兄突遇船難,而躍入海中拯救,不幸溺斃罹難,遺體漂至閩江口的小島南竿,被漁民打撈上岸埋葬於海邊。湄洲鄉親因不見媽祖下落,認為她羽化昇天成仙,於是在此建造湄洲媽祖廟以紀念媽祖的慈恩懿德,這個島嶼因而被稱為「媽祖島」,後來又改為「馬祖」,因此媽祖也成為馬祖島居民所信仰的神明。
馬祖的歷史融合了閩東、海洋的文化,也曾經受到戰爭的洗禮,由於這種多重歷史的影響,也展現台閩多元文化的風貌,而戰地文化景觀即是其中的重要單元,也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重點。
馬祖雖然在八二三炮戰期間,也受到了創傷,但是不如金門般經歷慘烈的戰役,因此戰地的氣氛也較為淡薄,反而多了些許神秘感,即便如此目前仍派有駐軍防守高登與亮島,因此有部分地區尚未開放參觀遊覽。馬祖列島的四鄉五島仍然留有複雜曲折的坑道。目前除了已開放參觀的南竿北海坑道與東引安東坑道之外,還有很多坑道與崗哨砲台,處處充滿當年官兵們艱辛的痕跡。
馬祖的重要景點還有1961年代於南竿福澳港一座凸出島礁上建造的「勝利堡」,昔稱「擎天堡」。由於位置正北,且居南竿島的防禦中線,而成為東守備旅與西守備旅的分界,可以扼守福澳港、清水澳與珠螺澳等,與珠螺堡構成交叉火網。
長期處於冷戰前端的島嶼,馬祖發展出多元色彩的戰地文化與景觀,如:防禦工事的坑道、碉堡、海防崗哨、觀測所、防空洞等,以及政治宣導的精神標語、心戰喊話站、軍中樂園等等文化資產。這些文物隨著冷戰局勢的趨於緩和,已經逐漸成為供人回憶的文化遺產。
這些文物資產在歷史價值上,被定位為冷戰時期的場域,以及當時軍民生活記憶的場景;在科學領域上則是闡述島嶼之防禦戰略,以及近代軍事建築工事的代表性;從美學的點來看,因為具備人與環境互動之文化景觀的真實性,因此可以反映人類對於土地利用的智慧及審美觀。
文史工作者為了保留這些烽火下的歷史遺跡,做了很多的努力,政府除了努力於浴火重生之外,也特別將北竿大澳山規劃為戰爭和平紀念公園,將馬祖的戰地風貌完整的濃縮其中,並展示相關的歷史文物、防禦武器等,以供人們緬懷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