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的巡禮── 氣勢恢弘的土銀大廈
2021/11/26  閱覽數 2537  作者 ‧編輯部‧ 分享至


只要路經台北公園前的襄陽路,我們的眼光總會被那棟巍峨的台灣土地銀行總行大廈所吸引,也會想像大廈內部的神秘感,而從窗外的欄杆瞄一眼。

該銀行位居轉角處,大廳設有騎樓,騎樓最外方立有兩至三人環抱的八大柱子及四端巨大石柱。四角落石柱除了貼有仿石材的橫帶裝飾,也密集貼有人造石片。
台灣土地銀行總行大廈建於1933年,是日治時期的「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的舊址,由日本勸業銀行建築課設計,為當年聳立於台北的地標巨廈之一。當時日本勸業銀行是分別在台北與台南建造行舍,兩座勸業銀行建築風格頗為相似,都採用穩重的西方樣式,充滿古代中美洲馬雅建築的風味。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由財政部接收,並改制為「台灣土地銀行」。
這座雄偉的大廈位於襄陽路與懷寧街之轉角處,整棟大樓的建築係採用厚實的歐洲型式,是一座正面為50公尺、側面40公尺的凹字矩形建物,整體構造則為鋼骨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的三層樓建築,外側為仿石材之人造石磚,其貼工材質均極細膩。加上騎樓巨大圓柱的支撐,更襯托出大樓的氣派宏偉。其騎樓圓柱的設計,並未採用傳統仿希臘或羅馬圓柱的樣式,而是採用仿馬雅復興式建築的典型折衷現代主義型式,且圓柱頂頭雕砌的獸頭裝飾,也隱含著古埃及或古馬雅文化的元素,整體外觀設計甚為精緻,而不失穩重踏實。
在台北之金融機構的建築中,日本勸業銀行的風格確實較為特殊,可以反映出1930年代之時代背景的特色。
戰後,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的建築物,由台灣土地銀行接收做為總行辦公室使用。數年之後因為年久失修,加上業務量驟增,乃另外新建大樓連結。後來又因舊廈內部已出現陳舊狀態,雖經數度修繕改建,惟其空間較之1930年代之狀況差異甚大,乃不得不停止使用。
1991年內政部以「勸業銀行舊廈」為名,指定此建築為第三級古蹟。
2005年,在行政院及文建會的支持下訂定「台灣博物館系統計畫」,促成台灣博物館和台灣土地銀行共同合作,由博物館負責古蹟修復及營運管理,於2006-10年間完成「勸業銀行舊廈」的修復工程,並定位為「自然史展示廳」,再度活化博物館的使用價值。
這次的修復工程,恢復大廳原來的挑高設計,重現1930年代設計銀行大廈所重視的「穩重感」,也邀請日本匠師依照世界遺產「新作與原件必須要能被區分」的修復原則,協助重修天花板旁的浮雕,並保留圓柱上端象徵土地銀行的「稻穗」圖案。
此外,台北市政府和文建會合作,也規劃將土地銀行與附近的三井物產舊廈、臺灣博物館與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等以地下道相通,連結成首都核心古蹟園區。2007年,勸業銀行舊廈大規模整修之後,借予臺灣博物館做為館舍使用,定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於2010年2月21日開館。
縱觀這座厚實穩重的銀行建築,70多年來從勸業銀行到土地銀行,直到2009年底做為博物館使用的過程,充分顯示了台灣在金融、經濟、建築、工藝以及博物館發展的歷史。
目前政府已正式以「勸業銀行舊廈」之名稱,列為直轄市定古蹟,並做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使用。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