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歎與「六才子書」
2021/11/24  閱覽數 2780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金聖歎行書手跡

生於明末,逝於清初的金聖歎,是家喻戶曉的清初大儒,雖然他才華傲人,擁有滿腹經綸,但是卻難逃大時代的悲慘命運。
金聖歎,1608年生於蘇州,原名金人瑞,號金采,字聖歎,以字行,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他文采洋溢,尤其擅長文學評論,早年醉心於佛學,卻因恃才傲物,為人率性,而冤死於「哭廟案」。
金聖歎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塾啟蒙,寒窗苦讀數年,精研四書五經,惟擁有獨立之思考能力,因此廣閱群書,學識豐富,尤其熱衷於「水滸傳」,成年後補弟子員,成為秀才,惟因拙於理財,以致生活經常處於困境。
他自幼篤信佛教,經常勸人向善,除研修佛經之外,也廣結僧人,並擅長扶乩降靈,自稱為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由於篤信佛、道二家,又具儒家的入世觀,因此他深感人生虛幻,有如一場夢境之短暫易逝,故凡事皆不可恃,因而嚮往悠閒的田園生活。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受到明代李贄曾將「史記」、「杜甫詩集」、「蘇軾集」、「李獻吉集」和「水滸傳」,評為天下五大奇書的影響,而也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評為「六才子書」,其中尤以評「水滸傳」流傳最廣。當他評「水滸傳」、「西廂記」、「左傳」之時,在當時已享有曠世奇才之譽,名聞遐邇。
金聖歎於評註「六才子書」之後,即提升了通俗文學在文壇的地位,使得小說、戲曲等一躍而與傳統經詩並列,因此他被推崇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但是這位文學泰斗生性桀驁不馴,又充滿了叛逆性,經常招惹一些麻煩,除了挑剔經典名著的缺失之外,也經常針砭地方官府,而得罪了不少朝廷命官。但是無論他是評論經典名著,或者是批判時政,都在他辨給的口才之下,講的頭頭是道,充滿了說服力,因此官府也無可奈何。同樣的,他在學術上所評論的小說「水滸傳」、戲曲「西廂記」及杜甫等諸家唐詩時,也是字字斟酌,鉅細靡遺,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首創評論小說、戲曲的典範。他也擅長對聯,在當時頗享盛名,幾乎無人可與之抗衡,在中國文學史上流傳了很多他的對聯軼事。
金聖歎一生高傲,孤芳自賞,嘗以才子自居,卻率性而為,狂放不羈,他又輕視其他文人之庸俗而不可耐,時而貶之,文人相輕,莫此為甚。惟他於家鄉設塾講學時,因飽讀詩書,學識淵博,深受地方耆老之尊崇。
某次為反抗地方官吏的貪贓枉法,金聖歎乃聚眾抗議而得罪官府,被捕入獄遭判死罪,於同年七月十三日在南京三山街被處死,此乃史上有名之冤獄奇案「哭廟案」。
金聖歎一生最大的貢獻,除了文學評論之外,就是提升小說與戲曲的文學地位,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守護者。由於他開啟了文學評論的先河,而名列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創意的評論家之一。也因為他對白話文研究的深入,而被尊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
他除了在十七世紀中葉評點小說「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之外,又編纂唐詩選集「唐才子書」八卷,八股文應試範本「制義才子書」,並注釋「杜甫詩集」。身後所留之詩歌300多首,則編入「沉吟樓詩選」,並撰成「杜詩解」四卷、「評解180首杜甫詩歌」等,對中國近代文學史貢獻卓著。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