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砂族建築的先驅──千千岩助太郎
2021/11/05  閱覽數 753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PP Marine 分享至


在台南赤崁樓的城外,有一座1944年樹立的石碑「赤崁樓脩復工事概要碑」,上面鐫刻著修建工程的功勞者名錄,其中有一位以研究台灣各原住民住屋有名的學者── 千千岩助太郎。
千千岩助太郎,日本北部九州佐賀縣三養基郡人,為台灣日治時期有名的建築教育家,他從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畢業後,歷任廣島、宮崎、名古屋等工業學校教諭。1925年4月來台任教於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現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之前身)建築科。1930年加入台灣建築會,並擔任「台灣建築會誌」編輯,成為井手薰會長的得力助手。
1940年代理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校長,但僅任職三個月即奉調台灣總督府營繕課,並短暫兼任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兼任講師,講授「住居學」。
千千岩助太郎到了台灣之後,即積極投入原住民住屋的研究。他首先進行了解台灣原住民聚落的分布狀況,然後跋山涉水深入原住民部落,一方面瞭解原住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機能,一方面也藉此體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並且一一做成紀錄,匯成學術資料。



1934年初,千千岩助太郎登上了大武山及霧頭山山頂,他雖然經常登山,但是這次他從大武山縱走霧頭山的所見所聞,包括排灣族用石板砌成的房屋及部落周邊環境的景觀,以及泰雅族人用竹枝緊密紮成的住屋等等,一切原住民運用自然材料建造的建築,都令千千岩助太郎感到驚艷,也促使他決心深入了解原住民的文化。由於以往的學者大都研究原住民的風俗習慣,或是自然資源及舊慣的調查等等。而他則以自己所學將高砂族的住屋建築設為研究主題,透過測量、繪畫及記錄的方式,描繪原住民的建築風貌,將台灣每一處高砂族部落的建築物都留下了紀錄及資料。




他在每次深入考察原住民住屋型式的時候,都會從拍照到記錄,從觀察結構到測量尺寸,將每一棟住屋的外觀與格局,仔細而工整地描繪下來。如此日積月累,他跑遍了台灣各地的原住民部落,甚至遠渡離島,考察蘭嶼達悟族的聚落等等,到處都留下他的身影。要做如此周密的測繪調查研究,必須常常和當地的頭目交往,因此有時會為一幢住屋花上數天數月的時間,所以還要有好的體力與堅強的
意志。
除此之外,千千岩助太郎也研究漢族及南島的建築文化,他曾經花了一段時間勘察台灣的漢人宗廟、宅第等古建築,荷蘭、西班牙據台時期文物的考古、南島語系民族的風土、習俗及建築。但是這些部分並未像研究高砂族住家般眾所周知。
1943年,台灣總督府規劃台南赤崁樓的修復工程,並責成當時的建築權威── 總督府營繕課長大倉三郎技師,及台灣文史專家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分別做技術性及史蹟保存的指導。旋於同年8月指派千千岩技師以工事顧問常駐台南主持修復工程之指導,對於赤崁樓的修復貢獻很大。
在建築教育方面,他曾任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科教諭14年,最後擔任校長;在台南的這段期間,則受聘擔任台南工業專門學校(現國立成功大學之前身)工科教授,並在1945年創立台灣第一個大學層級的建築科系並擔任教授。
千千岩助太郎先生是日治時期研究高砂族原住民住屋之先驅,也是台灣的前輩登山家,曾經攀登百岳,留下很多珍貴的照片。他在建築學、建築教育、建築史、人類學、民族學都具有崇高的聲望。由於他在日治時期也主持「臺灣建築會誌」的編輯工作,因此他也擁有台灣建築史建構者的地位。
1945年8月終戰後,他被繼續留用,並於1946年奉命主持台南師範學校(現國立台南大學)在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之紅樓本館的修復工程,迄1947年4月被遣返日本。


千千岩助太郎於歸國後,即先後任職於文部省,負責九州地區國立大學校舍的設計。1960年在日本出版「台灣高砂族之住家」,1962年獲九州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66年擔任九州產業大學校長。
1983年應日月潭九族文化村之邀請專程來台指導,除了提供日治時期所拍攝之寫真、測繪等資料之外,並主持園區內台灣原住民住屋樣本之興建。
1991年4月5日,逝世於日本福岡市自宅。
千千岩助太郎所留下日治時期之1930到1945年間手繪的建築圖稿、攝影寫真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史料,後來的「九族文化村」就是以他的研究資料作為復原原住民建築的重要佐證素材,因此在2006年日月潭九族文化村二十週年慶的時候,特別舉辦了「千千岩助太郎紀念特展」。
2009年,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也為他成立「千千岩助太郎數位博物館」,將千千岩家屬所捐贈的手稿、照片、測繪記錄圖稿等數位化後妥善保存。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