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奇譚──台南招牌小吃──棺材板
2021/11/05
閱覽數 9846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只要到台南旅遊,少不了會到夜市沙卡里巴(康樂市場)品嚐當地的美味小吃。「沙卡里巴」係源自日語「盛り場」的譯音,意指繁華的鬧區。沙卡里巴有很多的美味小吃,包括鱔魚炒麵等等,但是最吸引人的還是名聞遐邇的「棺材板」。
「棺材板」名稱聽來令人毛骨悚然,卻具有獨特的風味,是台南頗負盛名的一道美味點心,既然是令人垂涎的美食,又為何被稱為「棺材板」呢?
話說日治時期的1940年代,有一位許六一先生,他對於烹調一直有極濃厚的興趣,也曾在沙卡里巴賣鱔魚意麵、八寶滷飯等小吃。而就在戰爭最激烈的時期,他應召前往南洋當軍伕,直到終戰後才回到台灣。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百廢待舉,不數年即逐漸欣欣向榮。許氏就與一位昔日的軍中同袍共同在台南夜市開了一家小食堂,經營台式料理。可是沒多久又遭逢國共戰爭,引發了史上有名的1949年大遷徙,大約有200萬軍民撤退台灣。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軍顧問團駐紮台灣,西式餐點也隨著美軍的駐地散布在台灣各地。
台南在這段時期流行一道形狀方正的點心,因為類似木盒而被戲稱為「棺材板」,而流傳至今。至於「棺材板」名稱的由來,又是一段頗饒趣味的傳說。
話說某一天許六一先生與朋友在聊天中討論起如何開發一種結合中西口味的新食譜,因為許六一先生曾經學習過西餐的烹調,因此他就突發奇想地採用雞肝為主要內餡,再加上其他中式配料,填在西式酥盒內,創造了台西合壁的小吃,取名為「雞肝板」。後來也幾經改良,首先將特製的麵包炸過之後,將中間挖空,做成木盒的形狀,再倒入熱騰香濃的內餡。由於「雞肝板」的形狀類似棺材,因此許六一的友人就戲稱為「棺材板」,許六一不但毫不忌諱,而且在1959年正式將這道點心定名為「棺材板」。此後這名稱,就成了家喻戶曉,代表台南道地傳統的點心小吃,而流傳至今。
現在則為了配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而將內餡改為奶汁海鮮蔬菜與吐司搭配食用,使得酥脆與滑順的口感融合在一起,充滿絕妙的美味。改良後的「棺材板」是將厚實的吐司麵包油炸後,將上端部分切開作為頂蓋,再挖空中間部分,加入炒香的麵粉,及由洋蔥、高湯、牛奶、雞肉、墨魚、豌豆及紅蘿蔔等食材芶芡做成的內餡,再放上用土司做的蓋子,棺材板即告完成,在食用的時候,要先吃頂蓋,再依序品嚐內餡。由於它的食材吐司以及使用刀叉就食等,處處隱藏著西方的元素,因此頗饒趣味,另有某種微妙的吸引力。
想當年,許六一先生的偶然巧思,卻成為今日家喻戶曉的美味小吃,誠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現在只要到了台南,大家一定會想到「沙卡里巴」品嚐許六一先生所發明的「棺材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