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植物肉
2021/09/28  閱覽數 1502  作者 台北社 謝孟璋PP Roadrunner 分享至




食品所研發次世代植物肉創新食材
具有仿真實肉品肌纖維束質感
食品所研發植物肉牛排
食品所研發全植物仿鴨肉
談起植物肉,其實已經不是全新的食品概念,美國食品公司Impossible Foods、Beyond Meat、香港的OmniPork、澳洲的Fable Food,強力吸引消費市場的注意。然而在台灣其實植物肉早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有如台灣的典型產業思維,我們仍是代工生產,沒有品牌化。依食品研究所估算,台灣植物肉的產值約250億,而國內市場卻只占2成約50億。

早在20多年前,食品所就已經著手研發以植物為素材的素肉,近年來觀察到消費者更注重養生概念,同時考量到銀髮族的需求後,針對植物肉的製程技術也不停追求精進。食品所以擠壓機技術為核心,從早期素肉半成品原料,逐步朝不同特性素肉製程技術及產品開發。歷經三代技術開發,累積豐厚的技術能量。三代技術特色、優點及產業貢獻如下表;第三代新技術少添加植物肉排產品如圖示。
食品所開發出濕式擠壓素肉後,不只簡化製程、提高自動化程度,可降低成本的50%。再加上純素肉產品用植物性結著劑的誕生,也為廠商節省8%的原料成本,提高外銷產值1倍以上。為了協助業者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食品所也完成濕式素肉製造及素食關鍵配料技術移轉至多家業者,促成廠商投資並增加產值。而食品所自1965年成立至今,不僅擁有多項技術專利,亦頻繁與國內植物肉廠商進行產學合作、移轉食品研發技術,技術結晶更遍及東亞各國,成為台灣植物肉發展的重要推手。
與國外廠商比較,食品所分析,國外廠商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的製程階段,大約只等同台灣研發的第一代與第二代技術。在第三代製作技術的加持下,食品所有信心台灣業者有機會彎道超車,讓植物肉不再侷限於現有的絞肉、漢堡排形式,把植物肉的運用範疇擴展至各項肉類食品型態。
不只是口感,台灣植物肉還具備另一項優勢,「綜觀近年歐美市場於植物肉消費市場的發展,大多數企業仍著重於調味上的改良。」根據食品所觀察,近2年間歐美國家開始積極投入肉類替代食品研發,許多新科技、新技術應運而生,但其中部分技術尚未進入可商用量產,或還停留在準備商業化的階段。相較於此,台灣廠商的製程新技術早已進入商業階段,同時擁有多年製作與銷售經驗,這些領先將有助於台灣企業取得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在滿足國內消費族群的同時創造更多外銷產量,也有利於與外國企業合作。
此外,台灣廠商過往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較著重於營養價值與種類樣式,調味則相對簡單,因此,當越來越多廠商陸續加入調味技術的研發行列後,集結口感、製造技術、調味各強項的勝出,打進產業國際賽絕非不可及的夢想。再者,「不只有專門從事植物肉生產的企業持續發展,就連原本經營肉類食品的大型公司也開始專注這一塊市場。自2019年起,日本永旺集團(AEON)、美國好市多(Costco)、美國安麗(Amway)等多家大型集團都陸續接觸台灣植物肉供應商。」顯示台灣已在植物肉的全球產業鏈日漸占據地位。


作者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董事長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