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推動平民教育的先驅晏陽初
2021/09/13  閱覽數 1293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PP Marine 分享至
清朝末年,中國的基礎教育還很匱乏,除了家境富裕者外,鮮有一般庶民得以接受基本的識字教育,因此文盲的比例很高,遑論接受正規的現代教育,因此平民基本養成教育備受當年有識之士的關切。
當時有山東堂邑丐民武訓,畢生以乞討維生,並以生活所餘辦學推動平民教育,而受朝廷的表彰;現代者有台灣的拾荒老人王貫英先生,將日常所得購買書籍贈送圖書館,以推動讀書風氣,因此台北市立圖書館將其分館定名為「王貫英圖書館」以資紀念。這些都是發生在艱困年代之教育義行的典範。


武訓
宴陽初與愛因斯坦


王貫英
左起麥克拉肯博士、愛因斯坦、夏普瑞博士、晏陽初

中國在1920年代正是遭逢內憂外患的艱苦時期,因此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導致人民生活困苦,無法推動一般教育。
1920年,出生於四川,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晏陽初回到中國,他矢志不涉官場、不發財,而將終身奉獻給社會大眾。因此他首先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主持平民教育的工作,並編印「平民千字科」等教材。

宴陽初出席國際教育會議

1922年晏陽初以「除文盲、做新民」為口號,發起「全國識字運動」;旋即轉到湖南長沙召開「平民教育討論會」,並推行「全城平民教育運動計畫」。不久他又籌建了200所平民學校,前後培育了2,500餘學生,此計畫發揮了重大的影響。1923年晏陽初來到北京,獲得文化界名人張伯苓、蔣夢麟、陶行知以及熊希齡夫人朱其慧等社會名流的支持,「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並任總幹事。這個組織先後在華北、華中、華東、華西、華南等地推動了「義務掃盲活動」,甚受矚目。

宴陽初與蔣夢麟等人
1928年,晏陽初和中國駐美國第一任大使
施肇基(左一)在美國華盛頓合影

在這段期間,晏陽初意識到中國的平民教育重點要放在農民,因此設立了鄉村教育部。1926年晏陽初開始在河北定縣推動「鄉村教育計畫」,1929年全力在這裡落實鄉村教育。晏陽初看出農民的問題在於「愚貧弱私」,因此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法結合「以文教攻愚,以生教治窮,以衛教扶弱,以公教克私」四大教育方針的「農村改造方案」。直到1930年代初,晏陽初的「鄉村教育計畫」獲得國民政府民政部的肯定,於是將晏陽初的經驗推廣到全國,並設立了「鄉村建設育才院」,在中國各省先後劃出幾個鄉村試驗縣作為鄉村教育實驗區。1940年「鄉村教育育才院」改名為「鄉村建設學院」,晏陽初先生受聘擔任院長。

宴陽初1982年於紐約寓所
1936年,日軍步步逼近華北,晏陽初和平民教育總會為逐漸向南撤退。1937年晏陽初受湖南省主席何鍵之邀,協助動員3千萬平民參與抗日。晏陽初於上任之初即裁撤了三分之二的縣級官員,而招募了近5千名學者和科學家參與政務的改革工作,這是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基層政治改造計畫。
1945年戰爭結束,晏陽初曾建請蔣介石投入更多鄉村教育資源,但是由於國共內戰而遭受拒絕,晏陽初乃轉而尋求美國的支持,他遊說杜魯門總統和美國國會議員為中國鄉村教育運動提供資助,最終獲得美國國會通過一項名為「晏陽初條款」的法案,規定「對華四億二千萬經援總額中,必須撥付至少百分之五、不多於百分之十的額度,作為中國農村建設復興之經費」。
1949年的國共戰爭,共軍獲得勝利,晏陽初輾轉撤退台灣,從此晏陽初推動的「鄉村教育運動」即告終止。

宴陽初紀念牌
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他也為中國和開發中國家培育了不少平民教育專家和鄉村建設人才。因此晏陽初這位出生於中國四川的教育家之名,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譽,被尊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並受聯合國聘任為「終生特別顧問」。
綜觀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有其個人的觀點。他根據「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中國古訓,結合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以整體推動創造出「一大發現、兩大發明、三種方式、四大教育、五個結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建構了完整的體系,而受到普遍的重視。
後來他被尊稱為「中國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的奠基人」。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