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采風錄──明月幾時有?
2021/08/25
閱覽數 1817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阿嬤說:「八月十五看桂花── 花好月圓。」
農曆十五日夜晚的月亮稱為「望月」,因為又圓又亮,又稱為「滿月」。每年又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夜的月亮最大最圓,因此被譽為「中秋月圓」。

「中秋」最早出現於「周禮」:「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中秋節慶則始於唐初,盛行於宋朝,而傳至明清。中秋時節也是農作物收穫的季節,因此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自於慶祝秋季豐收,所以當天會拜祭土地神,以感謝神恩的造福。
「月夜之美」自古至今總是騷人墨客最喜歡吟頌的夜晚,在文學領域中一直佔有主角的地位。尤其到了仲秋的夜晚,因為最能展現「月之幽雅,夜之寧靜」,因此成為文人雅士爭相吟頌的時節,如斯之故,在文壇上留下了很多以月夜為體裁的作品,其中又以中秋夜為甚。
有關中秋節的傳說及月餅的由來,故事非常豐富,包括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朱元璋起義之類的神話及故事流傳甚廣。其中最為浪漫傳頌最廣的故事,就是嫦娥之夫后羿射下九個太陽之後的八月十五日夜,嫦娥誤吞仙藥而飛奔月亮,此後長居廣寒宮,后羿在夜夜思念之下,每逢八月十五日夜,必會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這就是中秋團圓的故事起源。

也有傳說唐朝玄宗皇帝於夢遊月宮時,得到了霓裳羽衣曲而傳為美談,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又說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小餅賞賜給新科進士,也是月餅緣起的傳說之一。

總而言之,到了中秋時節,一輪皓月高掛天際,亮潔渾圓,人們在觀賞月娘之際,也會興起懷念故舊之情;有情人則仰頭望月,無盡相思。涼爽的中秋夜就是如此浪漫優雅的時節,也是充滿淒美的夜晚。
註一:江寧又稱為「金陵」,即為現之「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