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七── 都蘭山與卑南遺址
2021/08/02
閱覽數 1734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卑南遺址公園
台灣東南部因為開發較晚,因此保有較多未被破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遺跡。目前都蘭山和卑南遺址所構成的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候選地之一。都蘭山因類似富士山,因此日治時期被稱之為「台東富士山」。都蘭山的主峰是在台東縣東河鄉東河農場以南,最高峰標高海拔1,190公尺。共有都林場、鷥山、尚德七塊厝等三處登山口。從都蘭村沿著五線產業道路直上,到達頂峰即可俯瞰泰源盆地及池上以南的台東縱谷、台東平原;東面則可遠眺太平洋、綠島、蘭嶼等島嶼。由於這裡的自然景觀優美,成為很多登山客或休閒社團在此舉辦活動的理想地點。
都蘭山
卑南遺址公園──月形石柱
傳說中的都蘭山,被認為是觀音山、睡佛、或是菩薩眼等神化的象徵,因此具有神秘的優美感。許多台東的阿美族部落也將都蘭山視為心目中的聖山,因此有阿美族聚居的都蘭部落。最近十年來在當地縣政府與都蘭山社區居民的推動之下,除了積極保護既有的自然及文化遺產之外,並開始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觀光產業,希望藉由傳統文化與自然美景的條件來吸引更多的遊客,以促進地方產業的發展。
都蘭山的市集是在山下的都蘭村,阿美族語稱為Atolan,是一堆石頭的意思。其緣由是阿美族人最初來在此開墾時,將田地裡挖掘出來的許多石頭,積成幾堆,因此取其發音而稱之「都蘭」,也孕育出特有的風土民情。
從都蘭山往西南方之間廣大的地帶,即為有名的卑南遺址,這裡與都蘭山一直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卑南遺址向北眺望,就是都蘭山。
卑南遺址位於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總面積約估為80公頃,重要部分至少有20-30公頃。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其緩衝區含括卑南大溪、卑南山及卑南文化的聖山── 都蘭山。
最早注意到卑南遺址並拍攝照片的是日本學者烏居龍藏,他於1896年到台灣進行人類學調查時,曾留下卑南遺址上的石柱影像紀錄。此後就沒有人繼續研究探勘。直到1980年進行台東新站的開發時,偶然挖掘出大量的石板棺和精美文物,才重新揭露蘊藏豐富文化遺產的卑南遺址。此事透過新聞的披露,才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
卑南遺址保留有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整個遺址的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之最大的史前聚落。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該遺址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繁榮。
此外,卑南遺址也發現很多石板棺以及精美的陪葬品出土,據說是環太平洋至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而考古學家所挖掘出土的所有石棺,其所葬的方向也都朝向北方的都蘭山,由此可以看出阿美族人都有逝者靈魂歸往聖山的信仰。
目前台東卑南遺址被規劃為國定遺址公園,其中分成四大部分,主題館介紹卑南遺址、考古現場遺址、原生植物園和「月形石柱」。月形石柱是史前時代卑南文化人最顯著的遺跡,據考古學家推測,石柱的功用可能是房子建築結構的一部分,用來支撐梁柱;原本並不是月形,經過風化、侵蝕,上方形成了月亮的形狀,而被稱為「月形石柱」。同時在該處也設有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
卑南遺址及文化在學術上不僅是南島民族遷徙的重要環節;在考古學上,它也被文建會列為有潛力爭取登入「世界遺產」的考古遺址,其豐富的考古價值被考古界視為東南亞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