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之「美」與「德」(下)
2021/07/28  閱覽數 767  作者 3521地區前總監吳蓓琳PDG Pauline 分享至


在夏代玉器最典型的藝術成就是使用鑲嵌綠松石的工藝

夏商周是中國玉器的成熟初期,主要以玉為祭器、禮器,禮天以表達對天最高敬意,禮地表達對大地的感激。在這個時期的人,對玉的喜愛,已超越了實用的階段,因為生活的富裕而開始重視美感,玉器也成為了收藏品和裝飾品,人們因心靈的渴望而開始在物質中加入藝術的元素。


商代婦好墓挖出的鳳形玉

商代婦好墓挖出的小玉人

夏(公元前2070-1600)
在夏代玉器中,兵器占了主要成分,其中最典型的藝術成就是使用鑲嵌綠松石的工藝。在1959年於河南發現夏代的二里頭文化(公元前2395-1625)遺跡,出土兵器包括有玉斧、玉鏟、玉戈、玉刀及柄形器等。夏代玉器的一個特點就是非常質樸,在紋飾上,比以前的玉器有更多的創新及變化,在形式上則開創了中國古代玉器的新時期。至此,玉已成為中國藝術中一個璀燦的瑰寶。
商(公元前1600-1046)

商代是由商人建立的國家,商人敬天畏祖、重厚葬、祭祀,因此玉遂成為非常普遍的陪葬物及祭祀器皿,故商代時開始了巫術社會的風氣。於1976年在河南殷墟挖掘出土的婦好墓,有800多件玉器,包括和闐玉,最具特色的是一件鳳形玉佩和一座小玉人。這批大量的玉器說明了玉在商代已成為貴族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小玉人身上穿的衣服,腰間綁著寬大的腰帶,腰帶下設有蔽膝,對商朝人穿著的服飾提供了最完美的瞭解。
西周(公元前1046-771)
周成王繼位後,輔佐他的周公制定禮樂以治天下,而玉也開始「分貴賤、辨等列」,有了階級之分,朝中按官位大小配戴玉飾。西周時玉器出現了一面坡工藝,讓玉器的紋飾呈現陰陽相背的光澤,而增加了立體感。中國玉器的雕工,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西周時玉器上的一面坡工藝
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221)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禮樂崩壞,孔子遂提出「君子比德如玉」之說。這是儒家為玉賦於道德倫理的新意,象徵著道德人文修養,也對玉代表的高尚品德推崇到最高境界。
春秋時代的管仲,在《管子‧水地》提出:「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九德為:
‧夫玉溫潤以澤,仁也。
‧鄰以理者,知也。
‧堅而不蹙,義也。
‧廉而不劌,行也。
‧鮮而不垢,潔也。
‧折而不撓,勇也。

春秋戰國對玉代表的高尚品德推崇到最高境界
‧瑕適皆見,精也。
‧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
‧叩之,其音清搏徹遠,純而不殺,辭也。
在管仲去世一百多年後,孔子在他九德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十一德,給予更深的闡述。
今天比較為人熟悉的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的「玉石之美有五德」。玉之「五德」是指玉「潤澤而溫」像人的仁心;「廉而不忮」銳利而不欺人;「其聲舒揚,博以遠聞」能將智慧傳與他人;「不撓而折」有高風亮節的勇氣;及「鰓理自外,可以知中」像玉的透明度,有忠義之心。而五德自此也成為了讀書人正心、修身、處世的標準。
到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中國文化審省一切人、事、物,皆以玉為美的標準,以玉呈現了人們心中最深切的美麗與溫情。很多的形容詞像守身如「玉」、錦衣「玉」食、「玉」液瓊漿、亭亭「玉」立、「玉」潔冰清、如花似「玉」、金口「玉」言、香消「玉」殞。還有「玉照」、「玉體」、「玉音」、「玉手」、「玉女」等名詞,更不要說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中,最美的兩位主角賈寶玉及林黛玉,皆以玉為名。
從古至今,「玉」在中國人眼中,是至珍貴之器,也是呈現中國美學的最佳代表。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