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之獎項規劃以往的六項,增加為如下八項:
1.平面報紙媒體報導獎
2.網路新聞媒體報導獎
3.廣播新聞媒體報導獎
4.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5.電視新聞媒體報導獎
6.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7.扶輪公益新聞報導特別獎
8.評審團推薦特別獎
並從以上八個獎項之入圍作品中,各選出一件得獎優選作品,頒發獎金新台幣十萬元及獎座一個。其餘入圍作品均獲頒金箔獎牌一面。
本屆金輪獎甄選活動,於報名期限日共收到參賽作品計113件,並於5月24日敦聘學者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24件入圍作品。
本會特於2021年6月28日(星期一)晚上7時至9時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頒獎儀式,典禮由3522地區大仁社陳淑貞前社長PP Cathy、華陽社周震宇社友Rtn Eric擔任節目主持人。
頒獎典禮當天特邀請國際扶輪前社長黃其光PRIP Gary、國際扶輪理事劉啟田RID Surgeon、國際扶輪前理事謝三連PRID Jackson、扶輪協調人康義勝RC Kambo、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理事長王承熹PDG Horace、金輪獎主委蔡松棋PDG Pyramid、世新大學教授兼副校長陳清河、金鐘獎前得獎人舒夢蘭小姐、金輪獎前得獎人鍾麗香小姐等擔任頒獎人。
喧鬧十多年的萊豬和全齡美牛再也擋不住,於今年元旦開放進口。政府從宣布到開放僅有四個月準備期,聯合報採訪團隊費時一個月,分別從消費端和產業端進行調查,由肉品源頭追蹤到末端銷售供應鏈,發現「產地標示易造假、稽查人力不足、食藥署食品登錄系統只能管百分之二業者」等三大漏洞,希望能以正向態度提醒政府,為了維護國人的食品安全與健康,盡可能把漏洞補起。
因應開放,政府高舉「全面標示」旗號,讓民眾自行選擇。調查發現,從屠宰到餐桌起碼要經過進口、大小盤商、加工、零售販售、餐廳小吃攤等五道關卡,層層皆有斷鏈風險;且八年前美牛開放至今,「產地貼紙」一張用到底的情形比比皆是,全面標示將成表面功夫。
相較之下,源頭管理如何加強?政府始終未對外說明。政策打高空,忽略系統性管理風險,恐讓問題肉品流入市面,引發食安危機。
從產業面來看,台灣豬肉自給率十年來下滑6%,國人愛吃的豬腳、大腸、內臟,早已仰賴進口補充,經過各種加工調味,消費者根本難以分辨。未來便宜的萊豬大舉入侵,產業勢必受衝擊。
調查進一步指出,台灣畜產業的仔豬育成率低、缺乏冷鏈規劃,且豬肉的評級制度過於老舊,若沒即時做好轉型,未來一旦美國要求進口關稅降為零,產業將兵敗如山倒,付出代價的是全體消費者和農民。
本系列調查報導在開放前提出預警,呼籲政府正視關鍵問題,尋找因應之道。
作品介紹
人老了,上不了樓,當年走過「客廳即工廠」拚經濟年代的長輩,老來落得「客廳即臥室」。有辦法隔間的,就稱是「孝親房」,成為建商新賣點。沒辦法隔間的,也就這麼敞著過日子,以病容見客。長輩的隱私及尊嚴,就成了奢侈的事。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全台近43萬長者住在無電梯公寓。當老邁身體無法應付爬樓梯的日常挑戰,就醫、購物及各種人際互動,都因「行不得」形同囚居。缺乏無障礙設計、長年無力整修的環境,更讓「家」遍地風險。
不良於行,無法下樓看醫生的老阿嬤,必須倚靠中年兒女,或請社工、消防隊把她「背」出門。
超過七十歲的弱勢租屋族,繭居五坪大雅房,廣播、社工、小窗台,是他和外界的唯一連結。
獨居奶奶家裡頭的熱水器壞了,找不到人修,只好每天從廚房燒水,再扛著水壺進浴室,倒進澡盆裡擦澡。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揭露全台「囚老族」數據,更實地造訪,看見他們的困苦及求生之慾;專訪多個學者、社福團體,政府單位、替長者找出安居路。並搭配居家安全評量、簡易無障礙輔具統整表等資料,為讀者超前部屬。
作品介紹
高齡社會已至,但還沒有真正走入視蒼蒼而齒牙動搖的階段,沒有人知道「老」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該為老了之後做什麼準備。
《不知老之將至系列報導》報導兩則真實故事,主軸環繞在未老的中年人,如何為銀髮朋友打造退休後在社區內的工作第二春。退休後不一定要當志工,可以在社區營造綠地,或在生活環境中講故事,就可以領薪水,更重要的是── 好好過生活。
系列報導一〈說故事‧賺生活〉,描述一群銀髮族到工作坊學講故事,學會後每對外講一場,就能領到講酬,賺的不只是零用錢,更重要的是與社會接軌。系列報導二〈拈花惹草也是春〉,南海十六號園藝空間中,僱用中高齡者學習園藝成為種子教師,再回到自各的社區綠美化環境,長者們賺到工資,也賺到美好的生活環境。
同樣是銀髮再造、活躍老化,系列報導中的長輩們,將銀髮價值重新定義,當長者撕掉自己以為「老了,沒用了」的負面標籤,不知老之將至,以新面貌和社會接觸,朝著正向生活邁進,其實也開啟社會對美好老年的想像。
本系列報導訪談多位長者,深入了解漸老的心情,並描述長者在社區及生活環境中的貢獻。節目流暢動人,訪談生動,在輕鬆的故事中引領聽眾看見老後的不同可能性,進一步重新打造自己的老年志願。
作品介紹
「就要聽婉報」以探討人權議題為軸心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採訪與關注人權議題多年,希冀透過平易近人的口吻,帶領聽眾進入未被關注的人權事件。為呈現不同主題之主持風格,提供2集節目內容,供評審參考。
【第一集:109年11月17日播出】
他不要當壞人,卻被導向非法!關注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後,仍被現存法令排除的一群同性伴侶,他們被「東亞第一」榮耀排除在外,偷偷透過非法結婚留在台灣。
移工被視為台灣永遠「客工」嗎?與台灣同性伴侶相戀後,能否相守一生?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已接觸數百對跨國同性伴侶,其中有九成來自亞洲各國,分別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與在台東南亞移工,他們跨越了種族、階級、性傾向及國族認同多重社會壓迫,仍選擇將手緊緊牽住,但在台灣現行法令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成了奢望。── 訪問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
【第二集:109年12月10日播出】
快跑!才能活命,看見土敘邊境的戰火與離別。「為了活得跑快一點,才能跨過邊境,不被掃射!」台灣中心執行長、安卡拉畢爾肯特大學(Bilkent University)建築系裘振宇老師,談到他眼中的土敘邊境── 雷伊漢勒市牆下的世界。
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節目關注難民現況。土耳其全境逾400萬敘利亞難民中,雷伊漢勒就收留逾12萬人,它是敘利亞難民進入土耳其門戶,2011年至今,邊界圍牆另一邊就是衝突熱點。由中華民國政府補助、雷伊漢勒市政府提供土地與部分資金的台灣- 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2020年10月完工,由來自台灣的學者統籌擔任執行長。讓人不解的是,為何這位建築師不去蓋豪宅,選擇跟難民站在一起?── 訪問台灣中心執行長裘振宇
作品介紹
唇顎裂,是最常見的先天顏面缺陷,隨著少子化和產檢等人為干預,台灣唇顎裂寶寶的機率,從五百分之一下降為八百分之一。2019年,台灣17萬7千多名新生兒中,有280位孩子是唇顎裂寶寶。患有唇顎裂的孩子,從唇鼻修復、重建外觀,到顎裂修復、牙槽重建,至少得經歷三次手術,許多家庭都得面臨治療的困難與煎熬。
《華視新聞雜誌》長期關注社會與孩童、醫療議題,這次採訪團隊前後耗時一個多月、出機數十次,記錄下花蓮豐濱鄉一名唇顎裂的寶寶、三個月大的小傑(家人稱小兔子),他準備接受人生第一次外觀重建手術的過程。
因為東部的醫療資源有限,像小傑這樣的案例,得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陳國鼎醫師團隊,深入偏鄉,才能幫他看診。而對唇顎裂寶寶來說,第一期唇鼻修復手術的黃金期,是滿三個月左右,於是北醫團隊,帶著小傑跨越兩百多公里的距離,遠從花蓮豐濱鄉到台北進行手術。
不過,因為小傑體重太輕,不符合手術最低門檻,為了讓手術能夠順利進行,醫療團隊替他展開了一場十天增重計畫,希望能把握住先機,即時替孩子修復外表的缺陷。採訪團隊從小傑的家庭生活、就醫難題、術前遭遇之困難、手術過程、術後照護全程紀錄。
作品介紹
「植物獵人」一詞起源於十八世紀,大航海時代它是個掠奪的名詞,但到了今日,因為地球暖化、人為開發等因素,我們的地球,正在歷經第六次的物種大滅絕,植物獵人就是要趕在滅絕之前,把這些珍稀物種保存下來,他們是為大自然留下備份的重要腳色,但也被譽為全台灣危險的工作。「有一種Style叫植物獵人」故事主角洪信介,大家都叫他「阿介」,17歲走入山林,足跡遍布國內外,一共採集過2萬多種的植物,節目團隊全紀錄阿介與植物學家們,野外採集實況,透過空中與地面的視角,跟著阿介穿梭在山林間,時而躍上五、六層高的樹上,時而又在近乎垂直九十度的蘭嶼峭壁上,找尋瀕危蘭花的蹤跡,搭配主持人訪談植物學家,豐厚植物與生態環境的知識涵量。
野外採集經常得在外頭住上十天半個月,植物獵人與科學家們只靠一塊大帆布遮風擋雨,節目團隊真實紀錄完整過程,讓觀眾有身歷其境之感。天賦異稟的阿介不只會爬樹,更會認植物,但方向感不好的他,其實也常在山裡迷路,他曾經以螞蝗、山羊的屍體裹腹,這些都無法減少他對植物付出的無怨無悔,國家級保種計畫更是破例延攬只有國中畢業的阿介;近年來,許多博士級的植物學家,更是慕名而來,希望與他一起野採。本集節目透過鏡頭,帶觀眾體驗植物獵人保種工作的艱難,也期望讓觀眾了解,生態保護刻不容緩的重要性。
作品介紹
大武山下的屏東春日鄉,被教育部歸類為「非山非市」,也就是不屬於偏遠地區、也不屬於都會區,但是求學通勤成本很高的學校,往往是社會服務最常被忽略的一塊。長期關注偏鄉教育議題的,壹電視採訪團隊規劃專題報導,隨行記錄國際扶輪3510地區,將南台灣一萬名偏鄉小朋友,送進美術館的活動。這些小朋友並不是經濟弱勢,但住得偏遠,許多大人又得向外找尋工作機會,沒辦法跟大城市一樣,給小朋友多元化的學習資源,藉由美術館巡禮,期盼多一些刺激,能在他們心中播下善的種子。採訪團隊深入春日鄉,還發現另一個問題,就是這裡過去一直以來都沒有牙醫診所,大眾交通運輸不便利,就連治療一個小小的牙痛,都得大老遠跑到隔壁鄉鎮,這裡老年人口比例超過六成,牙周病、假牙失能是普遍的問題,但看牙醫得等家人有空,或是砸大錢包計程車前往,實在很不方便。壹電視採訪團隊這次也記錄了,扶輪人匯集了台灣、韓國、日本社友,以及美國總部的力量,募了270萬的全球獎助金,在部落入口處,打造一間五星級的牙科醫療站,居民現在只要五分鐘的路程,就能享受現代化的牙科醫療服務,晚上也能看牙。藉由呈現偏鄉藝文刺激與醫療的報導,期盼喚起更多社會力量,加入扶輪人拋磚引玉的行列。
作品介紹
當餐桌上的食物、全仰賴這片土地,我們可曾好好珍惜孕育永續之根本?2020年12月多家嬰兒米餅檢驗出「鎘」超標3到7倍,顯見農地重金屬污染已成盤中飧危機。專題調查台灣大地污染變色,包裝在「假再利用真濫倒」謊言。
「我們能怎麼辦?鄉下所在民代跟業者很好,沒有人會理我們」家鄉被濫倒了,南部阿嬤卻無奈噤聲。這是我們走訪六縣市最深的感觸,看到台南學甲吹哨者被恐嚇,再利用業者私下也致電我們「找人喬」欲壓新聞,可見暗藏壓力之巨,不過TVBS本著報導事實不畏業者恐嚇電話、高層關說壓力。
播出後,五年未清的學甲爐碴,台南市政府去年9月要求清運,甚至現場架播、天天寫清運日記,今年1月清除檢驗完畢。中鋼原推諉七年不清高雄旗山污染農地,去年11月終動工清除百萬噸爐石,環保署修廢清法提高濫倒罰則20倍,2021年3月公告。
‧揭露假再利用真污染
‧環境永績與經濟發展能不能雙軌並進?
‧檢視公部門私企業建設性解決方案
‧揭露公文── 環保署農委會隱匿彰化戴奧辛農地污染
‧稽查員不足── 揪倒被恐嚇敢發聲?黑白兩道夾擊
節目播後,行政院新修法擬規補漏,環保署將設置「農地監測食安」系統,彰化勒令戴奧辛工廠停工,台南清學甲爐碴,高雄令中鋼還原旗山土地得花5億清運,一時濫倒圖利,烙下的是永續生態之殤。
台灣,正待我們搶救,媒體持續監督。
工商時報/呂雪彗、張慧玲、蘇秀慧、邱琮皓、譚淑珍、彭媁琳、林昱均、馮建棨、郭建志──銀色海嘯來襲
聯合報/彭宣雅、陳雨鑫、陳熙文、郭琇真──萊豬叩關調查報導
聯合報/凌珮君、劉星君、修瑞瑩、徐白櫻、徐如宜──小人物大故事
網路新聞媒體報導獎
三立新聞網(SETN)/鍾志鵬、劉世澤、郭奕均、陳則凱──小巨人/遭霸凌、求職沒人敢用 侏儒症患者開火鍋店圓夢
風傳媒(The Storm Media)/謝錦芳──氣候危機進行式
聯合報系(UDN)/許詩愷、梁玉芳、喻文玟、陳雨鑫、黃建亮、陳靖宜、蔡佩蓉──囚居晚年
廣播新聞媒體報導獎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彰化分臺/劉文珍──百年風沙
警察廣播電臺宜蘭分臺/林平皓、羅惠玉──忠治在改變 星奇兒的部落共學之旅
警察廣播電臺/林夢萍──不知老之將至 系列報導(共二集)
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警察廣播電臺/林夢萍──誰在你身邊(共三集)
警察廣播電臺新竹分臺/駱銀秀、洪郁婷、許媛惠──樂福家庭
中央廣播電臺/詹婉如──就要聽婉報
警察廣播電臺台南分臺/吳明芬──聽見躍動的大夢-話我社區溫馨耆機 系列專題1.柴林腳溫馨補給站2.東石暖一點母雞耆機
電視新聞媒體報導獎
壹電視/陳雅琳、鍾心怡、蔡幸芳、李宗憲、吳衣璇、吳珮甄、賴志豪、黃裕發、李柏儒、柯家傑、楊東漢、林貝
──新聞深呼吸-留住一滴水
華視/李宜庭、羅哲超──小兔子的奇幻旅程
TVBS新聞台/林上筠、謝賢熺──毒渣現形記
大愛電視/張澤人、李雅萍、廖學信、劉博明──肉食的代價
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壹電視/陳雅琳──有一種Style叫植物獵人
三立電視/李天怡──世界的教室跟你想的不一樣
大愛電視/陳竹琪──垃圾去哪了
扶輪公益新聞報導特別獎
壹電視/陳雅琳、鍾心怡、楊東漢、李柏儒──新聞深呼吸──Open偏鄉 打開機會
東森電視/白心儀、潘郁文、林上裕──城鄉學童的夢想交換計畫
三立電視/范益華、郭雅慧、楊育鑫──劇絕癌症-扶輪生命故事凝聚力量 終結乳癌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台東分臺/李思瑩──「藍蝶計畫 婦癌防治」系列報導
按「台灣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是由台灣12個扶輪地區為表彰報導社會公益活動卓有成就之媒體,而設立的表揚計畫。本獎項最初係於2007年由國際扶輪3520地區主辦,迄2010年才由台灣七地區聯合主辦。迄2018年,改由「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承接主辦,並由台灣各扶輪地區協辦,名稱改為「台灣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本獎項自設立迄今14年來,在媒體界已累積了一定的聲譽及口碑,目前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新聞獎項之一。
本屆金輪獎因宣揚台灣扶輪人如何提高社會對弱勢族群的協助,而受到國際扶輪的重視。因此列為2021國際扶輪台北年會支持的活動項目之一,不但可讓台灣更多的人士來分享公益活動報導的成果,也能透過國際扶輪年會平台,傳頌到世界各個角落。惟因新冠疫情的影響,取消國際扶輪台北年會,改為視訊會議。同時金輪獎籌備委員會為遵守政府之防疫措施,也取消「2021台灣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頒獎典禮」的實體會議,改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但是實質內容並未因而遜色,仍然保持歷來的品質,深受各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