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六──穿越山巒的巨龍── 阿里山森林鐵路
2021/07/08  閱覽數 953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能夠從平地穿越群山峻嶺,登上海拔2,216公尺高的阿里山的火車,就是聞名世界的阿里山森林鐵路。這條鐵路由於設計特殊,沿線景觀優美,而被列為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
阿里山是由18座高山所組成,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隔著同富溪與玉山主峰遙遙相望。四周高山環列,氣候涼爽,以日出、雲海、晚霞、森林、登山森林鐵路並列為阿里山五奇而聞名國際。後來由於新中橫公路的開闢,而連結了阿里山與玉山兩個風景區。而阿里山森林鐵路為台灣唯一仍在營運的高山林業鐵路系統,也是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

阿里山森林鐵路最初建於1899年的日治時代,當時是為了轉運在阿里山林場砍伐之木材而興建的鐵路,軌距762毫米,最大坡度6.25%,最小曲率半徑40公尺。1912年,第一段嘉義至二萬坪開始通車,西元1914年,延長至阿里山,並漸次增設支線,全程經過47個隧道、72座橋,總長達71.4公里。沿途可欣賞美麗的山巒、溪谷及熱、暖、溫帶等三種不同之森林植物種類的變化。

日治時期阿里山林業火車與鐵道
嘉義市是進入阿里山的門口,也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日治時期嘉義因木材事業蓬勃而急速繁榮,為了開發阿里山珍貴的木材,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在嘉義市設置了森林鐵路、北門驛、動力室、製材所、修理工廠、貯木池…等林業相關設施,使嘉義成為當時台灣最重要的木材集散地。而周邊所建蓋之日式房舍的建材皆使用檜木,是日式建築的一大特色,這些都是阿里山林業發展史所留下的見證。
當森林鐵路的火車從嘉義駛往阿里山時,是以推進方式運轉至山上,而為了遷就險峻的山勢,必須以螺旋型環繞共約長5公里、高200公尺的高山三圈,才登上山頂。而自屏遮那站到第一分道後,鐵路呈「之」字型曲折前進,經過三個分道時,火車時而前拖、時而後推,經過如此迂迴,最後才登上阿里山頂,故有「阿里山火車碰壁之稱」。
1983年,全長9.2公里的眠月支線開通,列車一路蜿蜒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崇山峻嶺間,當出現一座高達十餘公尺、狀如猿猴的巨石時,即為「石猴遊憩區」。園區內之白木林乃系森林大火後,僅剩之高大的松、杉類等火燒後之枯幹,經過雪凍日曬、風吹雨淋之後,表皮呈白,而形成醒目之景觀。遊憩區內保存有昔日的樟腦寮、筍灶與木炭窯。另外也建有聆風亭、望鄉亭與棲霞亭等涼亭,做為遠眺草嶺風光的休憩之所。
1984年,增設僅3小時15分車程的「阿里山號」快車之後,就在沼平車站旁將原有的蒸汽火車與報廢車廂裝潢成風味獨特的車廂旅館,以及古老蒸汽火車展示區,以供遊客住宿與觀賞。1986年,由國人自行建造專供祝山觀日行的第一條高山鐵路──祝山支線──通車,全長6.25公里,以阿里山新站為起點,蜿蜒於海拔2,216至2,451公尺的高山間,經十字分道轉對高岳到祝山。
阿里山森林鐵路之各路線大都位於嘉義縣市境內,但祝山線之部分區段則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因此在林場砍伐作業結束後,客運與觀光即成為該鐵路的主要功能。目前開放客運的部分,包括主線及其部分區間的「神木線」、「沼平線」,以及為觀日行而修建的「祝山線」。
阿里山森林鐵路至今已經超過120年的歷史了,最初是以開採森林資源為目的而鋪設的產業道路,又具有高山鐵道和登山鐵道的功能,再加上擁有豐富的森林景觀資源,因此成為多元功能的鐵道。但是由於山林資源大多位於山坡地,又受到鐵軌的物理性限制,及火車登山時的坡度限制,因此列車必須以特殊裝置或建築工法來克服坡地的難度。這些都是當年鋪設阿里山森林鐵路時遭遇的挑戰,後來也為了順應地形,而採用了特殊建築工法、火車結構等有利的裝置而聞名於森林鐵道界,也締造許多世界紀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