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扶輪人的挑戰
2021/07/08  閱覽數 670  作者 台北西北區社前社長 鄭祺耀PP Kiyo 分享至
台灣的扶輪社在PRIP Gary當地區總監那年起由於他積極創社,同年就增加了十個社。Gary的精神可嘉無庸置疑,功不可沒,也令人印象深刻。其後台灣的扶輪發展有若雨後春筍,好像台北新北地區的高樓大廈般急速成長。後者若沒九二一大地震的教訓,粗製濫造的現象其後遺症可真難收拾!而北部扶輪社的增長又好像北部的高樓大廈般,在過去的四十年間成長了20倍以上,這可能是全球之冠。是福是禍將面臨考驗,考驗甚麼呢?考驗台灣的扶輪領導者如何帶領台灣扶輪的發展及其對社會國家的貢獻!
RI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NGO,雖已快滿120年,然在百年後的社友增加速率緩慢,惟獨台灣的成長尚屬差強人意!然而,台灣社友們的品質有逐漸下滑的現象而令人擔憂。所謂品質下滑是指不去追求深入扶輪知識的探討,恐失去參加扶輪社的意義。扶輪知識是台灣的譯文,英文的原文是扶輪資訊Rotary Information。我們的前輩知識深博譯成「扶輪知識」。因資訊Information中隱藏著無以計數的知識也是新知。隨著時代的洪流一代又一代的文明在增添修正或創新帶動文明的發展,難能可貴的標準扶輪章程和扶輪手冊,正是民主、人權、自由價值觀的指南。
每3年一度立法會議,正是這些典章保留長青常新的象徵,也是在寫扶輪歷史及哲理的演進之更加人性化的運作。換句話說,身為扶輪領導者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跟進,將嚴重影響扶輪的發展。
RI的作為並非無懈可擊,例如此次的COVID-19沒能藉PolioPlus的plus精神先行洽商購取疫苗IP,救全球不正是RI的失算嗎?論其對疫苗作業的經驗,全球沒有任何NGO能出其右者。其實台灣的扶輪社也可以做,並藉這個機會創造出另一個台灣的護國神山,不是嗎?扶輪社是培養知識分子的場域,沒能培養出有勇氣、登高一呼的機制和勇氣,不應省思改進?台灣扶輪發展到此刻,也須深思自我發展的方式。比方說舉世聞名的台灣醫療制度及水準全球各國莫不羨慕,而全台目前976個扶輪社中,發動徵召與聯合國的參加國的同樣數目的醫師前往該國做職業服務的義工,當然可去除G7 & G20,藉RI既有的規定費用之提供,台灣的扶輪社之費用負擔就不多,醫師所到的國家必受禮遇無妨,每個國家經過幾次服務後必有情感,藉此創造出另一個台灣的護國神山,不是一舉數得的嗎?國家當局雖然也在做,但藉NGO的介入效果或許好許多。藉扶輪運動在世界上活動的聲名應無往不利。上述的職業義工當然不只醫師,在此僅供舉一隅三隅反。
總而言之,台灣的扶輪運動應積極有效的運作加強PDG的組織及功能,地區總監應選賢與能,而非以總監個人金錢財力之多寡為考量為準繩,而是朝優秀的人才之選任,何況地區也會資助其領導,如此發展起來才不致落俗的同時,顯現台灣價值在世界上發光發亮,這在此時此刻更具意義。但願台灣的扶輪人能也樂意接受挑戰,共創美好的台灣!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