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拿獎學金的時候,腦海第一個被喚醒的畫面是:2014年暑假,我和一起旅行的同學兼旅伴在布拉格的民宿裡安頓完畢。我坐在地板上、膝上放著電腦,填寫表格。我人在歐洲,為我的碩士論文蒐集資料中,填寫的是中華扶輪獎學金的申請表格。
我開始研究的時間早於領到獎學金的時間,但獎學金很大程度地減輕了我的旅費負擔,也讓我可以更專注在自己的研究上。我的論文題目有過幾次變動,但研究主題鎖定在「納粹的政治宣傳」。2014年暑假我人在德、奧、捷、匈四個二戰時期深受納粹影響的國家,如飢似渴地尋找相關的史料文獻,也親身前往納粹舉辦重要宣傳活動之「全國黨代會」(Reichsparteitag)的紐倫堡,觀察當年的會場遺址。最後,我的論文題目定為〈揮之不去的「他」:從全國黨代會論元首神話的實踐、再現與殘留〉,分別從黨代會活動的舉辦及規劃、黨代會紀錄片(即著名的納粹紀錄片/宣傳片作品《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還有黨代會舉辦場地(紐倫堡黨代會集會場)等面向,來探討希特勒在納粹德國建立起的「元首神話」,還有「元首神話」在七十餘年後的今日社會中殘留的影響力。這個研究經驗其實是很特別的。一方面,在臺灣比較少人去討論這個面向,我的參考文獻資料多來自歐美;另一方面,因為我研究的是政治宣傳,一定是看到納粹想呈現的「光明面」,但作為後世的研究者,看到他們的宣傳語言時,我又很清楚地意識到,在這些冠冕堂皇的話語背後,掩蓋的是多麼殘酷的暴行──這對研究的動力以及精神都是很大的消耗。 |